
太湖石常與園林相伴相生,不僅在園林中經常出現,在詩詞和元雜劇中也是文人所經常描述與表現的對象。“瘦”“漏”“皺”“透”是其相石標準又是美學原則。太湖石不僅在園林中真實可觀,妙趣橫生,在文學中更是充滿了無限的聯想與審美想象。從各種藝術形式中的太湖石形象中也可以深刻認識到文人與太湖石的不解情緣。
在豐富悠遠的賞石文化中,歷代文人、詩人、畫家、作家把太湖石放在首屈一指的位置。太湖石因原產于江南地區太湖流域而得名,其體型較大,孔洞繁密,形態渾然天成。初看丑怪奇崛,細品野趣橫生,自然秀美,為歷代文人所喜愛與收藏,借此彰顯君子之雅致。
太湖石與園林可以說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是石文化鑒賞中的奇石。所謂“無石無園”。石作為園林的風格骨,是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所有的園林都有太湖石。園林活動始于秦漢,盛極一時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宋代書法家米芾,被稱為“石顛”,在《素園石譜》一書中提出了相石四法“瘦”“漏”“皺”“透”,這既是相石標準,也是對太湖石的審美高度概括。